大学暑期“三下乡” | 南邮“织梦云锦”青春实践团参观周双喜工作室 亲手体验云锦制作工艺魅力
为了积极响应落实好2025年南京邮电大学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7月19日下午两点,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织梦云锦”青春实践团共6名学生一起来到设在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无党派人士周双喜工作室,现场参观了南京云锦的优秀产品和精美工艺,并亲身体验了云锦制作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2020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邀请周双喜团队成立云锦工作室,校企合作建设“织绣染”空间。2022年2月成立市级“无党派人士周双喜工作室”,系南京市第一家名匠工作室。
“织绣染”空间聚焦中国民族织锦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围绕“锦”“绣”“染”三大品类,以“文化遗产梳理、展览实物融合、大师传承工坊”的形式,诠释中国织锦、刺绣、印染的历史文脉和传承创新。
周双喜工作室的蔡向阳老师向“织梦云锦”青春实践团学生们播放了工作室及南京云锦工艺特点和成果的相关视频,让大家对南京云锦的基本情况和工艺特点有了新的认识。
随后,蔡老师现场展示了当天准备直播的部分云锦产品,并对其精美的色彩搭配和巧妙做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众人对此纷纷赞不绝口。
据介绍,南京云锦,始于元而盛于明清,为锦中极品,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锦纹瑰丽多彩,被喻为“天上云霞”,因而得名“云锦”。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的重要特征是大量用金(圆金、扁金)做装饰,用色丰富自由,纹饰醒目。其品种主要有三类,即库缎、库锦、妆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学生们对云锦制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后,蔡老师又带大家来到制作云锦的木织机旁,亲身示范了使用织机制作云锦相关工序的主要口诀和操作技巧,并让学生们先后体验如何手脚协调配合巧力使用织机制作云锦的重要过程,以确保每一步操作都不会出错。
“织梦云锦”青春实践团第一个上机体验的学生高睿萱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她进一步认识了南京云锦,其做工精湛且色彩靓丽的背后,竟藏着工人们熟记于心的口诀理论和持续不断的艰辛付出,自己还亲身体验了织机操作的复杂工艺和高超技巧,真是受益匪浅。
“织梦云锦”青春实践团其他学生也对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叹不已,普遍表示不虚此行,活动中通过蔡老师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大家对南京云锦有了深刻印象和全新记忆。
来源:
(编辑: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