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警示 >> 正文

消费警示

央行上海分行提醒:警惕“炒鞋”金融风险
江苏消费网 (2019-10-22)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网上流行的这个新段子反映出“炒鞋”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致富”方法。本报也对“炒鞋”现象进行了深入报道(详见10月21日1版)。远高于发售价格的“天价鞋”不仅在鞋圈引起震动,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了以《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的一份金融简报。简报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

  简报信息显示,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包括毒、Nice、斗牛、当客(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以某交易平台上一款AirJordan1联名鞋为例,该鞋于今年2月发售,参考发售价格为1399元。成交页面显示,10月以来这款鞋共成交四笔,其中三笔成交价均超过40000元,相较发售价涨了30多倍。

  对此,简报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助长了金融风险;三是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央行上海分行表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值得警惕。

  事实上,新华社此前就发文表示,“炒鞋”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台玩起了只炒作鞋的归属权的“云炒鞋”游戏,还有些平台可能涉及金融违法行为。

  央行上海分行要求,各机构要提高对“炒鞋”的关注和研究,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对照上述业务风险,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发现相关情况及时上报。

  同时,各义务机构要加强对涉及“炒鞋”平台的资金交易监测,强化对“炒鞋”平台风险特征的识别,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平台参与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对此,有网友评论称,“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是真热爱,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收藏也行。但鞋子本身并没有金融投资属性,市场体量也很有限,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投资标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炒鞋”等行为正在聚集金融风险。监管层警示“炒鞋”风险,有利于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赵冰涛)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