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医疗AI强大与否不能靠吹
江苏消费网 (2019-05-15)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本报记者 胡军

  今年以来,网络和微信朋友圈中经常流传关于人工智能时代哪些职业和专业可能会被淘汰的探讨,有些文章甚至把放射科医生等医护职业列入了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行业。在一些医疗AI项目宣传中,似乎人工智能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就能取代医护人员,全面接管人类健康。这些对消费者都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医疗AI项目相对较为成熟的仅仅局限于医学影像领域,而实际应用于诊疗的还处于探索当中。

  医生面临失业乃危言耸听

  今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人工智能医疗白皮书》显示,AI医学影像正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医疗最成熟的领域。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从100家AI相关的非上市企业2018年营收来看,100强中共有10家AI医疗公司,其中AI医学影像领域公司占到了6席。

  从事远程会诊业务多年的安徽省巢湖市侯先生对医疗影像AI项目非常有研究,他认为:“这些项目本身并没有那么神奇,但是一些项目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喜欢搞什么人机大赛之类的活动,让正规医院的影像超声专家和AI算法同台较量,看哪方诊断更快更好。其实,这种比赛并非想象的那么公平公正。”

  据侯先生等业内人士介绍,AI医疗影像行业虽然成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发展最快最成熟的行业,但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夸张。因为医学图像本身就是结构性图像及数据,而对应的人工智能算法也比较成熟,二者很容易通过训练结合起来。之所以受资本青睐,主要是应用AI算法可以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因为医院影像检查每一次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而且会消耗医生宝贵的诊疗时间用于读片。

  曲高和寡并非偶然

  然而,从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虽然多数医疗影像AI项目都能达到90%左右的准确度,但这对医院来说并不理想。

  “真正愿意采购影像AI项目的医院少之又少,医院还是相信自己影像科的大夫。”经常接触医疗AI项目市场推广的北京某医院体检业务负责人赵医生对医疗AI仍持观望态度,“就算是采购了,又有几个正规大医院愿意把看片业务交给电脑去处理?病人是来找医生的,不是来找电脑的啊。”

  据赵医生介绍,目前医疗影像AI项目大部分是从肺结节和眼底造影入手,因为这两个领域公开数据多,数据获取相对比较便利,而且像肺结节影像等相对较为直观,通过AI程序识别相对较为容易。但是,一些做骨折、骨龄测量、乳腺癌病理、脑卒中等方向的项目,多数并不是根据医生日常应用场景开发的,而是主要从技术应用提升角度出发的,因此不太受医院欢迎。

  “放射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目前的AI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如果采购单一功能的产品,就有可能导致一家医院的影像科有多家公司的产品,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平台,需要在医院内打通这些数据,这些都比较麻烦。”对于医疗AI的发展,赵医生认为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面积普及的情况,“虽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辅助医生诊断诸多疾病,但充其量也只是在诊疗的部分环节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提供建议而已,代替医生是不现实的。”

  扶正初心方为根本

  去年底在杭州举办的2018互联网+健康大会上,多位与会医疗专家都表示,AI当前呈快速的发展态势,AI公司产品定位应当回归初心,能够切实帮助患者。医疗AI能够顺利落地,既需要AI公司懂一点医学,也需要更多的医生了解一些AI技术应用。

  据了解,不同医疗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不一样,产生出来的数据也不同。之所以目前医疗影像AI项目扎堆在X光和CT方面,主要是因为成像原理基本相同,而且图像相对简单清晰。由于我国医疗的标准化水平并不高,同样的设备在不同的医院使用的是不同的影像扫描方法、序列和参数,产生数据质量的差异很大。从疾病变化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疾病机理不同,需要判别的指标也不同,一般AI也只是做一些有没有病变、病变大小等相对容易的判别,而对具体治疗所需的重要参考数据,仍然难以提供。

  记者调查发现,影像科医生对AI的真实期待是,AI能把影像所包含人体部位的所有疑似病变都标记出来,影像医生只要再认真核对判断就可以了,而不用一张一张反复比对,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然而,要实现这个需求,对于算法和数据的要求都非常高,暂时还难以达到。从医院的角度说,只有那些真正能为医院带来价值的应用才能真正进入医院,实际上这些新东西都还在探索之中。

编辑:张宜贺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